创业信息网

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 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宁政发〔2015〕271号

2018年10月21日 21:34

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 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宁政发〔2015〕27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2015〕47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90号),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稳定和扩大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进一步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充分就业
(一)促进经济和就业协调发展。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工作的优先目标,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
调控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加强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套衔接。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评价机制,继续深化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就业评估工作机制,把高质量就业岗位增加和人力资源配置作为重要内容,同等条件下对创造就业岗位多、岗位质量好的项目优先安排,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投资、重大项目建设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统计局)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就业。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把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发展和优化带动高质量就业岗位的增加,实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调升、调优。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支持“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养老健康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着力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商务局)

(三)扶持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和融资需求特征,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开拓市场,加大小微企业发展扶持力度。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落实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3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月营业额不超过3万元的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加强市场监管执法,为小微企业做好知识产权服务。不断提高小微企业带动就业能力,对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一年内的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企业实际缴费金额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招用南京籍毕业生的,再给予每人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我市存款类金融机构取得商业贷款的,企业按时还本付息后,由财政部门按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贴息贷款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科委、市金融办、市经信委、市商务局)
(四)预防调控失业风险稳定就业。加强就业和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失业监测预警工作制度,努力防范和化解失业问题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风险。妥善做好我市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工作,按规定延长失业保险费率由3%降至2%的执行期(其中单位缴费比例为1.5%,个人缴费比例为0.5%)。将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稳岗补贴标准为该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政策执行到2020年底。(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
二、积极推进大众创业带动就业
(五)营造宽松便捷准入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逐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现“一照一码”。继续放宽登记条件,推动“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登记等住所登记改革,落实省政府指导意见要求,分行业、分业态释放住所资源。创新企业登记方式,实现网上名称查询、网上登记,推进全程电子化企业登记管理。全面清理全市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推广“一个窗口”受理、网上并联审批等方式,提高办事效率。(责任单位: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编办、市法制办、政务办、市政务办)
(六)建设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多方参与,多种形态发展众创空间,鼓励高校和社会力量新建、改建创业孵化基地,促进创业园、创业街、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多形式创业载体建设,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对经认定的市级创业载体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对创业孵化成果按孵化成功项目数(基地内注册登记并孵化成功搬离基地后继续经营6个月以上初始创业实体)给予创业载体创业孵化补贴,每个孵化项目补贴不超过5000元。对符合条件的初始创业实体,入驻政府认定创业载体的,可根据实际条件提供30平方米以内的免费创业场地或给予场租补贴;在创业载体外租用经营场地创业的,给予每月不超过800元的创业场地租金补贴;利用自有房产创业的,给予每月300元的水电、网络、场地等基本运营综合补贴;以上各项补贴不重复享受,最长不超过3年,所需经费由创业实体纳税所在区负责。(责任单位:市科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各区政府)
(七)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壮大创业投资规模。加强与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合作,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加大对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投入,促进初创期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多渠道股权融资,积极探索和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促进大众创业。将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进一步扩大担保基金规模,降低创业担保贷款的门槛,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提高至个人创业最高30万元、合伙创业最高50万元;全额贴息范围扩大至大学生创业项目;对通过商业银行获得经营性商业贷款的,还本付息后按创业担保贷款同等条件给予贴息。建立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对落户在宁高校、经认定的创业园区内注册经营的大学生创业实体,经高校、园区审核推荐、经办金融机构审验同意,可免除反担保要求。(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科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八)落实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促进就业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将企业吸纳就业税收优惠的人员范围由失业1年以上人员调整为失业半年以上人员。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在南京市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包括企业转增股本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企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对企业按规定减免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人社局、市物价局、市编办、市残联)
(九)鼓励成功创业带动就业。对符合条件,初始成功创业并正常经营纳税半年以上的创业实体,给予4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吸纳本市户籍失业人员就业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足额缴纳社会保险的,按吸纳就业人数给予每人1500元的一次性带动就业补贴。(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十)支持电子商务网络创业。培育壮大网络创业规模,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互动发展。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网络商户,同等享受各项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在网络平台实名注册、稳定经营且信誉良好的网络商户创业者,可参照工商实体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补贴等创业扶持政策;其本市户籍从业人员,可认定为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享受社保补贴等相关就业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
(十一)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协同、普惠性与扶持性政策结合、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并举,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返乡创业格局,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实施农村创业富民计划,重点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家庭创业。大力推动传统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引导鼓励返乡人员因地制宜发展现代规模种植、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以及农技推广等现代农业产业。强化财政扶持和金融服务,充分运用“三农”发展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家庭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对传统农业产品、手工艺品进行挖掘、升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链、产业集群和经济实体,对农民工示范点和特色劳务品牌给予适当奖补。加强农村基层信息、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农业园区内耕地、林地、农业设施、大棚、养殖圈舍及水面等存量资源,整合发展返乡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引导返乡人员在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农业投入品等方面进行创业创新发展。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借力“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对当地经济林果、蔬菜、特色养殖、农业文化、农业休闲等产业进行挖掘、升级和品牌化,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配套产业,包括文案设计、产品包装、视频制作等专业服务市场。紧密结合返乡人员意愿和市场需求,发挥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功能,提供全产业链技术和生产服务。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农民与企业、小康村、市场和园区等实体经济对接,持续扩大农民创业规模和富民效应。引导支持龙头企业加速资金、技术和服务扩散,带动支持返乡创业人员依托其相关产业链创业,促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农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十二)调动科研人员创业积极性。允许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单位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前提下在职创业,其收入归个人所有;对于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拥有。对于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责任单位:市科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十三)营造大众创业创新良好氛围。加强创业导师专业化、制度化建设,强化创业辅导服务。在全市高校建立就业创业指导站,对开展创业指导和培训成效显著的给予5-1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创新成果和优秀创业项目展示推介等活动,打造“创赢未来”、“赢在南京”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南京留学人员创业大赛”等南京创业活动品牌。搭建创业者交流平台,定期选树一批创业典型,培育创业文化,营造鼓励创业良好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市科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委宣传部)

三、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十四)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在我市就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加大对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实施资助,每年遴选不少于200个优秀项目,分别给予20—5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资助资金50%由市紫金科技创投天使基金投资、50%由政府补助。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和创业项目加强对接,对初始创业项目争取风投融资的按单个创业项目所争取资金或融资总额的10%(最高25万元)给予无偿配套支持,帮助初创企业者降低融资风险。深入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完善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和就业服务,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南京籍全日制普通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毕业1年内实现灵活就业,在我市办理就业登记、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我市最低缴费基数缴纳社会保险费金额的2/3给予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完善和落实见习补贴政策,对有见习意愿的南京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实训,按规定给予相应的见习实训补贴。将求职补贴调整为求职创业补贴,对象范围扩展到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含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补贴标准从2016年起由1000元提高到1500元。技工院校高级班、技师班(预备技师班)和特殊教育院校职业教育类毕业生可参照高校毕业生享受相关就业补贴政策。(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团市委、市残联)
(十五)加强对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将本市户籍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单亲家庭,夫妻双方均失业,城镇家庭零就业和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特困职工家庭,残疾人,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被征地农民,本市登记失业的优抚对象家庭成员和军队退役人员,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且连续失业1年以上等十一类登记失业人员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用人单位招用我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按实际招用人数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岗位补贴,并按规定对企业为符合条件人员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含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补贴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经认定的我市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办理就业登记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我市公布的当期最低缴费基数缴纳社会保险费金额的2/3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3年。对享受社会保险补贴3年期满、仍未实现稳定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可延长1年社会保险补贴;对初次核定享受补贴政策时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补贴可延长至退休。将职业介绍补贴和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补助合并调整为就业创业服务补贴,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每人次200元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可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并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及岗位补贴。依法大力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按规定落实对用人单位安置残疾人的补贴和奖励,建立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公示制度,推进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和灵活就业,统筹城乡促进残疾人多种形式的就业。(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残联)
(十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和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紧密结合特色产业、高效农业和劳务经济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空间,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或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职业介绍机构介绍我市农村登记失业人员实现稳定就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每人次100元就业创业服务补贴;介绍外来务工人员实现就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的,给予每人次50元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跟踪服务,强化新南京人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农委、市财政局、团市委、市妇联)
(十七)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扶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落实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组织实施教育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对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官等四类重点安置对象要确保岗位落实,各级政府应提供一定比例的事业单位编制岗位用于接收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财政支付工资的各类工勤辅助岗位设立和遇有空缺时,首先用于接收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退役士兵报考公务员、应聘事业单位职位的,在军队服现役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服现役年限计算为工作年限。(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区政府)
四、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培训
(十八)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平等和就业服务共享,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十五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推进创建省级充分转移就业镇工作,健全基层就业创业工作平台建设。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市场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员力量,落实公共服务平台经费保障。(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
(十九)加快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就业信息资源库,加强信息系统应用,实现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工作全程信息化。建设“就业e图”,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就业信息共享开放,推动实体市场与网上市场的就业服务有效对接,提高岗位信息的利用率,实现人岗匹配最大化,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利用政府数据开展专业化就业服务,推动政府、社会协同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二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和公共资源,构建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做好公共就业和人才市场整合升级,形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方便可及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络。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效率的提高。加快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加强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布局的整体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区(开发区)建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各具特色的人力资源服务聚集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二十一)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顺应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需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加大职业培训基础建设力度,培养一批高水平师资力量,打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培训网络体系。利用各类创业培训资源,开发针对不同创业群体、创业活动不同阶段特点的创业培训项目,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和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开展在岗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储备技能培训,探索新型学徒制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使有就业能力、有培训需求的残疾人都得到一次以上的技能培训。尊重劳动者培训意愿,引导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机构。充分发挥政府补贴资金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落实职业资格管理改革的各项措施,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推动形成劳动、技能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使技能劳动者获得与其能力业绩相适应的工资待遇。(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残联)
(二十二)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可到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登记失业的各类人员提供均等化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和普惠性就业政策。将《就业失业登记证》调整为《就业创业证》,作为劳动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及就业扶持政策的凭证。积极推动社会保障卡在就业领域的应用,并将相关信息纳入诚信记录。(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五、健全就业创业工作机制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就业创业工作的领导,把促进就业创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政府负责人牵头的就业创业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落实和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关部门要增强全局意识、密切配合,尽职履责,形成工作合力,调动社会各方促进就业创业的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和就业局势稳定。(责任单位:市促进就业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二十四)落实目标责任制。要将就业创业工作纳入政绩考核内容,细化目标任务、政策落实、就业创业服务、资金投入、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层层分解,明确时序进度和责任分工,督促落实。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做好就业创业经费保障,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强化资金预算执行和监督,开展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责任单位:市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区政府)
(二十五)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健全就业统计指标,完善统计口径和统计调查方法,逐步将性别等指标纳入统计监测范围。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市劳动力调查制度建设,加大就业统计调查人员、经费和软硬件等保障力度,推进就业统计调查信息化建设,强化统计调查的质量控制。依托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二十六)注重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运用各种新闻媒介,加强政策解读,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劳动者自主就业、自主创业和用人单位促进就业的典型事迹,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就业创业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劳动者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促进就业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31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法院,市检察院,南京警备区。